2018/05/14 | 來源:品牌紅木網(wǎng)
[摘要]自2008年起,太和木作再修符望閣,對符望閣進行長達10年的修復工作。期間共修復了符望閣內(nèi)部裝飾和陳設的多件文物家具。
符望閣位于故宮東北角的乾隆花園(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落,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這座小樓原本是乾隆皇帝退休后養(yǎng)老休憩所在,其內(nèi)的乾隆御筆貼落“誠符我望唯靜候天恩”,是其名字的出處。故宮符望閣歷史上有三次修繕記錄,分別于清嘉慶七年(1802年)修,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2008年至今由北京太和木作中式古典家具公司(以下簡稱太和木作)再修。
自2008年起,太和木作再修符望閣
為何陳設塵封了200多年?
為何符望閣內(nèi)陳設塵封了200多年?其中一個原因是,乾隆曾經(jīng)下詔,此宮苑長期作為太上皇宮用,不可改作廟宇或者改變布局,可在其后再無太上皇。
符望閣一角修復前后
符望閣的內(nèi)部裝飾,維持了200多年沒有改變。經(jīng)現(xiàn)場踏勘可以判定,內(nèi)飾為乾隆37年至39年設計制作而成,一直留存至今。
紫檀木框缺失嚴重,有多處的變形和開裂,其中鑲嵌的烏木木條也已經(jīng)脫落不全,幾乎面目全非。符望閣內(nèi)原本懸掛著琳瑯滿目的裝飾物,包括書法、繪畫貼落、掛屏、對聯(lián)等,數(shù)量龐大。很多裝飾物已經(jīng)被摘掉,但墻壁上仍留有痕跡——載著原物的尺寸、形狀和相對位置等。
符望閣局部修復前后
符望閣內(nèi)檐木裝修普遍采用包鑲工藝,當時的設計者為彰顯室內(nèi)雍容華貴之氣,所用木材均為紫檀、楠木等名貴木材。
為何被稱作“迷樓”?
從外面看,符望閣是一座黃色琉璃瓦、藍卷邊的二層閣樓,實際內(nèi)部還有暗層,將樓內(nèi)分隔為三層。
從符望閣的剖面圖看,僅首層便被分隔為20余間房屋,且每間房屋的布置裝飾均不相同。有的是古色古香的木制隔扇,有的則是在整面墻上鑲嵌了西洋式鐘表……行走其間各不相同,想找到上樓的樓梯也頗費工夫,有迷失路途之感。探樓仿似探秘,穿門過戶之際似入無限空間,又有無窮奧秘可探,所以符望閣也被稱作“迷樓”。
紫檀沉香木窗扇修復前后
自2008年起,太和木作再修符望閣,對符望閣進行長達10年的修復工作。期間共修復了符望閣內(nèi)部裝飾和陳設的多件文物家具。
紫檀嵌玉桃炕臺修復前后
乾隆花園的修復工程堪稱中美兩國文物交流與合作的典范。2016年6月5日,美國前國務卿克里考察了由故宮博物院和美國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進行的故宮乾隆花園修復工程。他表示,乾隆花園的修復工程是中美文物交流與合作的典范。2017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邀請美國特朗普總統(tǒng)夫婦參觀故宮博物院,故宮乾隆花園就是與美國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歷經(jīng)18年合作修復的。合作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已成中美兩國領導人的共同心愿。(來源:《太和木作》2018刊 何欣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