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 來源:國祥紅木微信公眾號
[摘要]從最初的席地而坐到后來的垂足而坐,椅子的出現(xiàn)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坐姿,更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文明的進步與升華。今天紅酸枝家具品牌國祥紅木從坐具的變遷,透視中華文明的演進。
椅子,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坐具,其演變歷程實則是一部生動的文化史。
從最初的席地而坐到后來的垂足而坐,椅子的出現(xiàn)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坐姿,更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文明的進步與升華。今天紅酸枝家具品牌國祥紅木從坐具的變遷,透視中華文明的演進。
在原始社會,人們?yōu)榱烁舫狈篮?,將獸皮、樹葉等物鋪在地上,形成了最早的坐具——筵與席。
筵用竹子編制,席則用蒲草等植物制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gòu)成了古代中國坐具的基礎(chǔ)。隨著社會的進步,筵席逐漸演化為一種禮儀的象征,人們在筵席上用餐、議事,形成了獨特的“酒席”文化。
隨后,床與榻的出現(xiàn)為古代中國的坐具增添了新的元素。床在古時不僅用于睡眠,還是一種重要的坐具。它三面圍有屏風,集坐臥、讀書、進食于一體,與北方的土炕功能相似。
而榻則體積較小,便于移動,從漢朝開始流行。榻既可用于睡眠,也可作坐具,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真正標志著坐具革命的是胡床的傳入。漢代以前,人們普遍席地而坐。
胡床,一種類似現(xiàn)代馬扎的坐具,由八根木棍與棕繩構(gòu)成,便于折疊攜帶。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坐具的束縛,使人們開始嘗試高足坐具。
隨著時間的推移,坐具逐漸朝高足發(fā)展。晉代書籍中首次出現(xiàn)“凳子”一詞,標志著高足坐具的正式登場。
唐代敦煌壁畫中已出現(xiàn)多種形狀的凳子,如方形凳、長條凳、圓形凳等。到了宋代,椅子的種類更加繁多,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
其中,太師椅以其莊重厚重的造型成為當時貴族階層的象征。相傳太師椅源于秦檜,其椅圈上加有荷葉托首的設(shè)計更是成為了太師椅的獨特標志。
從筵席到椅子,坐具的演變不僅承載了人們的日常起居,更見證了中華民族禮儀與文化的變遷。隨著椅子的普及,傳統(tǒng)的坐禮逐漸淡化,人們開始追求更加舒適、便捷的坐姿。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更體現(xiàn)了人們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
(來源:國祥紅木微信公眾號)